[人物]飞行梯队“米秒不差”如何练就 | ||
作者:成都新瑞测绘 来源:《楚天都市报》 浏览:1030次 更新:2009/9/21 9:45:00 | ||
作者:赵竹青
图为:判读组正在进行判读
今天上午,参加国庆大阅兵的151架飞机,将组成12个飞行编队,在距地面250米的高度,从东向西依次飞过天安门广场,这将是飞行梯队在国庆阅兵前的最后一次联合演练,每一架飞机、每一个编队都要“米秒不差”地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如此精确的成绩,靠的主要是机长的一双肉眼。 艰巨任务 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昨天下午3点,记者敲开刘光辉的宿舍时,这位空降兵飞行大队大队长刚刚午休起床。“为了保证飞行员在驾机飞行时,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注意力,每天的午休是强制性规定。”刘光辉说。 作为机长,刘光辉将驾驶直升机在国庆阅兵中,与前后飞机保持40米等距,与左边飞机保持30米等距,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我驾驶的飞机将是离胡主席最近的。”刘光辉说。“在飞行梯队所有受阅飞机中,我们驾驶的直升机是起飞吨位最大,平稳性最差、操作难度最大的机型,因而要做到‘米秒不差’的难度也最大。”刘光辉介绍,“所谓‘米秒不差’,是指受阅时,各飞行编队之间、各编队每架飞机之间的前后左右的间隔距离误差不超过1米,在通过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这个点位的时间,与事先设定的时间之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 这个难度到底在哪里呢?刘光辉介绍,最大的难度在于飞机的时速达180公里,即每秒达50米,这个速度意味着你一眨眼的工夫,飞机就已经飞过去50米,操作上若出现小小的误差,就连一丝补救的机会都没有,因为这个误差已大大超过了1米的范围。 蓝天标尺 连拍照片 调整机位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米秒不差呢?我们研究了很多训练方法,还请测绘专家帮忙,在飞机上安装了一个激光测距仪。此外,我们还请老飞行员、机师给我们的飞行员上课,讲授飞机的操纵技巧及各种飞行原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手段,就是依靠我们的飞行判读组,你们可以采访一下这个组。”阅兵梯队副政委王显栋介绍。 刘标,直升机飞行梯队判读组负责人。空降兵直升机飞行编队判读组仅6人,却在整个飞行训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判读,就是在地面上选择一个点位,飞行编队在通过这一点位的上空时,我们就用照相机、摄像机,将其拍摄下来,测量照片上编队各架飞机之间的前后、左右距离,然后通过我们最新研制的一种计算软件,通过几何运算,还原其真实距离,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各飞机机组,供他们下次训练时进行调整。”刘标介绍,“比如,通过我们的测算,如果发现其中某一架飞机与前后、左右飞机的距离误差超过1米,那么,该飞机的机长下次飞行的时候,就必须进行调整。”“飞行训练如果没有判读组,就像徒步方队没有正步标尺线,练再多次,也不知道错在哪里,因此我们判读组也被称为蓝天上的一把标尺。”刘标打比方说。 米秒不差 一双神眼 精准测距 “真正能将误差范围控制在1米之内的,还得靠我们机长的一双神眼。”刘光辉说。 刘光辉介绍,做到“米秒不差”,要靠“两看一读”,“读”就是判读,“两看”一是看相邻飞机的大小,二是看相邻的飞机在挡风玻璃上的影像和位置,来判断彼此的距离。 “借助激光测距及判读训练手段,通过反复训练,现在我们每一位驾驶飞机的机长都练就了一双神眼,这双眼睛无论在什么样的能见度条件下,都能通过这‘两看’,将编队队形误差精准地控制在1米范围内。”刘光辉说。 刘光辉介绍,一般距离越短,目测也就越精准。直升机编队各飞机之间的距离是整个飞行梯队中距离最大的,两架飞机之间的距离达到79.03米,要在这么大的距离内,目测误差不超过1米,不经过千百次训练是无法做到的。 刘光辉还介绍,为了到达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在设定飞行员进场、启动发动机、起飞的时间上,均以设定的时间为原点,进行精确的倒推,各编队起飞时间也要精确到秒。 在飞行过程中,每架飞机配备的领航员,还必须根据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情况,计算出所需的飞行速度,提供给机长,让飞机能以不超过1秒的误差飞越人民英雄纪念碑。 | ||
上一个:[人物]青春记忆—彭金山 下一个:[资料]楚国发源地是保康重阳?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