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8-83223983 65819088
                87711546
手机:13618037680
传真:028-83223983
Email:cdxin.rui@163.com
   
这五年 成都文化驶入“高铁时代”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新瑞测绘  浏览:2633次  更新:2011/1/17 9:59:56

跨越

五年成就一次跨越,五年记载一段历史!

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五年来,我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抢抓“三个机遇”、带头推进“两个加快”、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总体要求,创造了不少享誉全国的“成都经验”。

五年间,成都文化体制改革从“破冰”到突破,文化产业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公共文化阵地建设从较为缺失变为“全域覆盖”,文物保护从点位拓展到片区,非遗保护从无人知晓到全民关注……我市文化系统将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发展自觉融入到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次次生动的实践中。在一次次“蜕变”中,成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造活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等曾经一度新锐的词汇,已逐步通过成都的成功实践,充分地自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有效提升了一座城市的品质!

着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民生需求

日子过得有盼头 精神更要有想头

“十一五”期间,伴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市文化建设也驰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公共文化服务被党委、政府提升至民生工程,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力争成为全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标杆城市,与此同时,一大批文化品牌脱颖而出,在全省、全国乃到全世界打响了名号。

老品牌增辉 新品牌添彩

非遗节作为国际社会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大型文化活动,是自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参与主办我国的大型文化活动,在国际上造成广泛影响;2007年建成开放的金沙遗址博物馆,短短几年内即成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博物馆,前不久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考古遗址公园;武侯祠代表的“三国文化”与杜甫草堂代表的“诗歌文化”,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享誉全国的“成都名片”;文艺演出空前活跃,成都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演艺第三城”,与此同时,遍及全域成都的四级文化阵地,让乡镇村民与城区市民一样共享基本文化权益;锦里成为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都大庙会成为位列与北京地坛、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齐名的中国四大传统庙会之一;话剧《坚强》登上国家大剧院、音乐剧《金沙》演出超过千场,成为国内音乐剧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神话金沙》更是常驻北京舞台参与市场竞争,每天两场不间断……随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五年来,在更高的平台上,在更激烈的竞争下,成都文化一面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实力,一面充分彰显着自己的影响。

跨越背后的“快”与“忙”

在我市文化系统,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有个口头禅,叫“快、快、快”;而这几年凡与文化部门打交道的人,也都知道他们的口头禅,叫“忙、忙、忙”。“快”与“忙”,正是成都文化战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写照。“这几年,真是忙,节假日都很少休息,任务重、压力大,但与此同时,大家都觉得更有干劲了,因为感觉工作很实在、有成效。”在新津,当地文化馆馆长李晓东如此表示。忙并快乐着,是全市基层文化工作者的普遍心声。数字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42处,市文物保护单位增加了19处,民办博物馆从17家发展到34家;2005年,全市19个区(市)县的文、图两馆仅有5个是国家一级馆,并有若干等外馆,而到2010年,则有14个国家一级馆,等级馆比例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五年前,全市315个乡镇和街道,一半以上没有文化站或文化活动中心,如今,市、县、镇、村四级文化阵地已实现“全域覆盖”,领跑全国……

的文化地图

不断“扩张”

的文化地图

实施“十一五”前,成都市的公共文化阵地状况堪忧:238个乡镇只有26个乡镇有300平方米左右的文化站,126个乡镇和77个城市街道均没有文化活动的基本阵地、基本人员和基本经费。从2007年至2009年近三年时间,实现“城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阵地全覆盖,在全国名列前茅。

市民亲历

文化活动室帮我发家致富

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民是最大的受益者。王老板是金牛区金科苑社区的一名普通居民,最近,他准备投资开铺面做生意。但从哪种渠道进货才能最大程度地节约成本呢?王老板是一名外地人,初来乍到他并不是很清楚。他想自己去打听,但这无异于是在大海捞针。最终,金科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工作人员帮助王老板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利用图书阅览室里的1台电脑,上网发寻找进货渠道的帖子。没过多久,一家批发店的老板就回复说,自家正好有一批货要处理。得知消息后王老板马不停蹄地赶到那里,以极优惠的价格购进那批货,并从中赚取一笔可观的利润。赚到“第一桶金后”,王老板常夸文化活动室的作用。

2009年初,成都市文化馆推出了全市第一张“文化地图”,成都市城区77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454个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设施信息都被一一标注。而仅仅过了半年,这张地图就面临不得不更新的“尴尬”至当年底,全市238年乡镇文化站和2887个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全面建成。这张不断延伸的“地图”浓缩着成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景。而随着2009年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颁布实施,长期困扰发展的一些“瓶颈”,如经费、人员等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启长效机制建设。

见证者说 王民平(市文化局副局长)

全覆盖后重在长效机制建设

随着乡镇文化站在成都实现“全覆盖”,新的课题又摆在面前:如何充分发挥文化站的作用与功能、如何实现文化站的健康运行和良性发展,最终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权益?王民平认为,“公共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设。第一个层面是建设区(市)县级的“文图”两馆、美术馆,第二个层面是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活动中心,第三个层面是建设村和街道的文化活动室;二是经费。公共文化建设的经费是由政府投入、财政拨付;三是管理。包括队伍的建设、服务的设计、活动的开展、制度的制订等;四是产品。公共文化的产品是面向公众无偿提供、老百姓免费使用、全社会共享的。

不断“提速”的文化建设

在市文化局里有这样一张表格:上面对近几年大型文化设施的建设情况做了一个对比。“十一五”之前,投资1.3亿元的成都艺术中心用了9年时间,于1999年建成;投资0.61亿元的成都川剧艺术中心,用了11年时间,于2001年建成;投资1.14亿元的成都图书馆,从1986年立项,至2002年方建成,项目建设周期长达17年。而进入“十一五”,这一状况大为改善。

市民亲历

三年就建成了金沙遗址博物馆

住在金沙遗址博物馆附近的市民张先生提到金沙遗址,顿时变得神采飞扬,对于这个三口之家来说,他们亲历了博物馆修建的过程。“真是没想到三年就开张了,我们开始还担心会不会修个十年八年的”,张先生告诉笔者,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门当天,他就带着全家人到现场去欣赏、观看。现在只要一有外地朋友来,张先生一定主动请缨当导游,带朋友去逛金沙遗址。其实,不只是张先生,三年的建设速度令许多市民惊讶不已,如今住在金沙遗址附近的许多市民都有同样一种骄傲自豪:“我家就住在金沙遗址博物馆边!”

2009年12月,位于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旁的成都博物馆新馆奠基动工。该项目建筑面积达6.5万平方米,超过金沙遗址博物馆,投资也更大,工程建设周期约33周,预计2012年底建成开放,届时,成都博物馆新馆将成为成都的新“地标”;同样也是在2009年,位于成都青羊区绿舟公园的非遗博览园也启动建设。该项目是为了配合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而打造,占地约1780亩,一期工程将于明年6月第三届非遗节举办前交付使用。

而这一切仅仅是开端。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更是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加强大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推进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美术馆、成都大剧院、成都音乐厅和川剧艺术中心三期工程等一批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返回列表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 
地址:成都市营门口路18号附44号 电话:028-83223983 87711546 传真:028-83223983 Email:cdxin.rui@163.com
版权所有 © 成都新瑞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090128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