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的监测与治理技术 |
作者:管理员 来源:新瑞测绘 浏览:1825次 更新:2010/10/22 21:49:05 |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监测地质灾害在时空域的变形破坏信息(包括形变、地球物理场、化学场等)和诱发因素动态信息。最大程度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破坏信息和时间域的连续变形破坏信息,侧重于时间域动态信息的获取。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查明灾害体的变形特征,为防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施工安全监测,保障施工安全;防治工程效果监测;对不宜处理或十分危险的灾害体,监测其动态,及时报警,防止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是指专业技术人员在专业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于专业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对地质灾害变形动态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等一系列专业技术的综合应用。 1、 崩塌、滑坡监测技术方法 1)地表变形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2、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泥石流监测方法主要有地声监测法、龙头高度监测法、泥位监测法、倾斜仪棒监测法、流速监测法、孔隙水压力监测法和降雨量监测法。 二、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技术方法 所谓地质灾害简易监测,是指借助于简单的测量工具、仪器装置和量测方法,监测灾害体、房屋或构筑物裂缝位移变化的监测方法。该类监测方法具有投入快、操作简便、数据直观等特点,即可以由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辅助方法使用,也可由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经培训后使用,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中常用的监测方法。 1)埋桩法 在建筑物裂缝两侧各钉一颗钉子,通过测量两侧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变化来判断滑坡的变形滑动。这种方法对于临灾前兆的判断是非常有效的。 在建筑物裂缝的两侧用油漆各画上一道标记,与埋钉法原理是相同的,通过测量两侧标记之间的距离来判断裂缝是否存在扩大。 横跨建筑物裂缝粘贴水泥砂浆片或纸片,如果砂浆片或纸片被拉断,说明滑坡发生了明显变形,须严加防范。与上面三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不能获得具体数据,但是,可以非常直接地判断滑坡的突然变化情况。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方法除了采用埋桩法、贴片法和灾害前兆观查等简单方法外,还可以借助简易、快捷、实用、易于掌握的位移、地声、雨量等群测群防预警装置和简单的声、光、电警报信号发生装置,来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临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三、地质灾害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体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突发性灾害很难捕捉到斜坡体上的短暂瞬时宏观变形形迹和其它异变现象;而累进性灾害在一定时段内斜坡体上均有明显的宏观变形形迹及其他异变现象,这些宏观变形形迹及异变现象称之为灾害前兆信息。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并进行动态综合分析这些前兆信息,对灾害的防治和预测预报,减灾防灾有重要的意义。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 一 崩塌治理工程 清除危岩,对于规模小、危险性高的危岩体采取爆破或手工方法清除,消除危岩隐患;对于规模较大的崩塌危岩体,可清除上部危岩体,降低临空高度,减小坡度,减轻上部负荷,提高斜坡稳定性,从而降低崩塌发生的危险程度;在崩塌体及其外围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填堵裂隙空洞,以排走地表水,减少崩塌发生的机会;加固斜坡、改善崩塌斜坡的岩土体结构,增加岩土体结构完整性;采取支撑墩、支撑墙等支撑措施防治塌落;采取锚索或锚杆加固危岩体;采取喷浆护壁、嵌补支撑等加强软基的加固方法;对于在预计发生的崩塌落石的地带,在石块滚动的路径上修建落石平台、落石槽、挡石墙等拦截落石;通过修建明硐、棚硐等设施来对工程进行保护。 消除或减轻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修建排水沟,减少进入滑坡体的水量,并及时将滑坡发育范围内的地表水排除,修建截水盲沟,开挖渗井或截水盲洞,敷设排水管,实施排水钻孔,拦截排导地下水;改善滑坡状况,增加滑坡平衡条件,在滑坡上部消坡减重,坡脚加填,降低滑坡重心;修建抗滑桩、抗滑墙、抗滑洞,阻止滑坡移动;实施锚固工程加固滑坡,采取焙烧法、电渗排水法、灌浆法等措施改善滑坡体岩土体性质,提高软岩层强度。 三、 泥石流治理工程 实施生物工程保护水土,消弱泥石流活动条件,保护森林植被,合理耕牧,严禁乱砍乱伐,提高植被覆盖率;实施工程措施,限制泥石流活动,修建拦挡、排导、停淤、沟道整治等工程,消弱泥石流破坏力,对于泥石流地区的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房屋等建筑进行保护或规避,抵御或避开泥石流灾害。 |
上一个:GPS 应用于垂直位移监侧方案设计及方法 下一个:汪民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远程会商会上要求——坚决打好三峡库区地灾防治这场硬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