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8-83223983 65819088
                87711546
手机:13618037680
传真:028-83223983
Email:cdxin.rui@163.com
   
描绘大重庆
作者:管理员  来源:中国测绘报  浏览:1479次  更新:2010/6/3 22:55:08

重庆千厮门大桥前期测量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在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中,位于长江上游的重庆正摆动龙尾,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与东海之滨的上海相映生辉,腾飞九天。
    重庆,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行政区划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8.2万平方千米巴渝大地,描绘不完的青山绿水,30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3000万各族人民共奔锦绣前程。近30年来,重庆从省辖市到全国计划单列市,再到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从9区12县演变成40个区县(自治县)的大城市、大格局。也就在这30年,借着三峡工程、直辖、西部大开发、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等多重利好,乘改革东风,顺经济大潮,重庆在中国西南快速崛起,跃居振兴西部地区经济的战略大支点地位。这座活力无限的特大城市,正在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又一片热土。
    伴随着重庆的高歌猛进,近30年来,重庆市测绘工作也实现了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各种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交通发展、天气预报、防灾应急等各行业、各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各类测绘成果日益渗透到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重庆市领导曾经讲过:“重庆每三个月就要更新一版地图”。适逢重庆市规划局建局3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重庆实地采访,更加领略到,30年的测绘事业发展承载了重庆测绘部门30年的奋斗和贡献。

纵横巴山渝水

    近30年来,测绘工作者在巴山渝水纵横驰骋,用汗水织就了大重庆的锦绣宏图。
    1980年,重庆市规划局正式成立。作为当地的测绘主管部门,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主城约102平方千米,并涉及9区12县城镇区。1997年,重庆直辖带来测绘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大调整,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全市域40个区县城市规划区。目前,重庆市规划局兼具省、市两级职能,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管理。
    以1997年重庆市直辖为分水岭,伴随着大重庆的飞速发展,重庆市的测绘事业逐渐步入快车道。
    重庆市的基础测绘工作起步于1998年。在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重庆市规划局确定了重庆市勘测院和国家测绘局重庆测绘院为基础测绘队伍。2001年,重庆市启动了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重庆市项目工程,共投入近千万元购置了上百套航空摄影测量专业设备,建成重庆市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传输网络三大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重庆市建立健全了完整的基础测绘管理和生产系统,为基础测绘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99年开始,1:2万至1:4万的基础航空摄影在重庆全境展开,获取了7万多平方千米的航空影像数据,并完成全市空白区2.5米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采集20景,3万余平方千米。2001年,重庆市启动全市域1:1万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更新工作,经过五年的努力,2006年完成全市域1:1万比例尺地形图数字化更新共3278幅,在西部率先实现第二代1:1万数字化地形图全覆盖。2008年,重庆市规划局完成1:5万比例尺地形图更新缩编任务151幅,达到重庆总面积的80%。2006年以来,重庆市启动了1:2000比例尺真彩色正射影像图项目,通过世行贷款和政府投资,在都市区范围内共完成1:2000比例尺真彩色正射影像图4000平方千米,数字线划图3000平方千米。在全市90%以上区县的城市规划区和重点中心镇开展了1:500至1:2000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改变了原来50%以上远郊区县无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落后状况。2007年,重庆市启动了全市现代测绘基准的建设工作,预计今年将全面建成重庆市现代测绘基准。2008年,重庆市启动“一镇一图”工程,完成永川、铜梁和沙坪坝三个试点地区的制图任务。2009年,重庆市完成了主城建设密集区共22个片区的55个“城中村”1:500地形图,全面启动了1:500数据库二期建设。
    基础测绘成果丰硕,在重庆市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有力保障了区域大建设、经济大发展的迫切需求。重庆市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市规划局提供了全市域范围内的高等级控制点和1:1万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数据量达80GB;为数字城管提供了1:500比例尺地形图900余平方千米1.2万余幅图;在区域规划中,为1小时经济圈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了1000多幅1:1万比例尺地形图和2.5米分辨率SPOT的卫星影像近3万平方千米,等等。据统计,重庆市规划局直辖后为全社会各方面共提供1:500比例尺地形图近20万幅,中小比例尺地形图5万多幅,等级控制点2800多个。
    作为重庆市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重庆市规划局切实履行职能,推动测绘事业科学发展,成绩斐然。1998年,重庆市颁布《重庆市测绘管理条例》,2005年对该条例进行了修订,辅以重庆市政府颁布的《重庆市地下管线规划管理办法》《基础性测量标志保护办法》和《重庆市遥感发展规划》等,初步建立起以实施《测绘法》和《重庆市测绘管理条例》为核心的测绘法律体系,明确了测绘统一监督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行政管理体制。重庆市规划局大力推进测绘管理机构的完善,31个远郊区县均落实了测绘管理机构。近几年来,重庆市规划局多次开展整顿和规范地图市场秩序、测绘成果保密、测绘产品质量和房产测绘成果质量检查工作,对促进重庆市测绘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测绘标准建设方面,在国家规范的框架下,构建起一套适合重庆实际的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处理与加工的地方性技术规范、规定及标准体系。在队伍建设方面,测绘队伍30年来增长了约6倍,从业人员增长了近8倍。在测绘生产方面,测绘生产年产值从数百万元上升至数亿元,测绘产品由单一的纸质地图发展为多源、多尺度、多介质的数字化测绘产品,测绘高新技术应用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测绘服务领域方面,随着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基础框架建设的深入,测绘的服务领域已经扩展到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种行业和普通百姓生活。

2009年全市测绘质量大检查

服务国计民生

    在重庆市规划局采访,“五个重庆”建设已耳熟能详。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首次提出“五个重庆”的建设目标,即把“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重庆市规划局围绕发展大局,加速推进测绘工作,在全国率先开通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了一系列测绘成果精品,为国计民生作出重要贡献。
    近30年来,重庆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峡工程百万移民迁建工程的落实等等,都离不开测绘的强有力基础保障。
    美丽的重庆,两江襟带,山水相依,交通衔接尤其重要。测绘工作者为长江大桥进行精密测量,确保其精确定位。随着越来越多大桥的建成,测绘人员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大桥的安全运营。测绘工作贯穿了轻轨建设全过程,在设计阶段为轻轨建立了平面、高程首级控制网,提供了1:500地形管线图、纵横断面资料、物探资料、限界特殊测量资料等;在施工阶段,提供施工放样资料、检测资料、建构筑物监测资料;在竣工阶段,为轻轨提供线路竣工资料;在运营阶段对轻轨结构物、设备、附属设施进行安全监测,对轻轨安全运营分析提供数据依据。在江北国际机场建设中,测绘工作者克服雨雾的恶劣天气,仅用34天时间完成机场轴线放样5000米、1:500地形图28幅、1:1000地形图10幅等艰巨任务。测绘工作者积极投身重庆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保质保量地提供1:2000地形图、独立施工控制成果等。测绘为畅通重庆的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重庆市测绘部门认真组织,精心勘测,为全市和各区县、各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了翔实的测绘成果,为推进重庆新农村规划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重庆市城乡统筹规划地理信息平台是重庆市为整合全市城乡规划成果,加强市规划部门对区县规划工作的指导,提高跨区县规划管理业务工作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平台采用最新的3S技术、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等前沿技术,将全市总体规划成果、规划管理审批成果与现状1:1万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集中整合,实现全市城乡规划信息共享,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决策、进行远程指导和监督提供高效的信息化工具,是全国第一个正式投入运行、覆盖全市域范围的省级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平台。平台建设始于2006年,2008年3月通过由重庆市科委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目前平台已为全市范围内多个重大项目,包括兰渝、渝利铁路选线,川气东输工程等决策工作提供了及时服务。平台荣获2008年中国GIS优秀工程金奖。
    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总体部署,重庆市测绘部门制定了《重庆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测绘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测绘技术人员开展相关测绘工作。现已完成全市100个示范村规划所需的1:5000地形图编制工作,并免费提交给有关区县政府和规划编制单位使用,现正在编制1000个推进村1:5000地形图和用于规划、建设、管理、招商引资的乡镇地图。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中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的“314”总体部署的重要举措。保税港区集空港与水港为一体,规划总面积8.37平方千米,其中水港6.00平方千米,空港3.37平方千米。按照“总体规划,分部实施,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分三期规划建设,预计总投资约100亿元。目前重庆市测绘单位已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测制1:500地形图8.37平方千米,制作了《重庆保税港区卫星影像图》,为保税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奠定了基础。
    三峡库区总面积5.67万平方千米,其中重庆段4.47万平方千米,占重庆市总面积的55.82%。库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对重庆市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发展。2008年,重庆市与国家测绘局、湖北省签署合作协议,开展三峡库区综合信息空间集成平台建设。 这个平台由国家测绘局组织协调,重庆和湖北三方共同参与建设,以地理信息为基础,整合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经济等数据,建立数据管理、共享服务、数据交换、更新维护、容灾备份及运行安全保障等6个系统。依托该项目在三峡库区建立统一的信息支撑平台,整合三峡库区综合信息资源,实现三峡库区信息资源的空间集成和应用,支持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政府科学宏观决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庆有着源远流长的巴渝文化,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测绘部门为保护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出了贡献。在云阳张飞庙搬迁工程中,由于古庙为原貌搬迁,对测量精度提出了很高要求,古庙内的每一栋建筑物、每一根柱子、每一座碑刻、每一步阶梯都需精确测绘其三维坐标,其大小轮廓以及相互间的尺寸关系的误差均需在2厘米以内。重庆市测绘工作者积极运用创新思维和手段,采用全野外一体化采集技术,精确测绘了1:100大样图,很好地解决了工程的技术难题,为文物古庙的重建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依据。同时,由电子地图转化而成虚拟的张飞庙三维动态模型,与实际原貌一般真实,在电脑中观游如同身临其境,开启了运用新技术手段保存文物原貌的先河。该工程荣获2003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优秀工程一等奖。
    近30年来,重庆市编制出版各类地图上百种,近千万幅,尤其2008年重庆市地图编制中心成立后,重庆市地图产业飞速发展,地图产品横跨多行业、多领域,满足了各方的个性化需求。
    近年来,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领导机关用图》《重庆市地图集》和《重庆主城区影像地图》等精品地图。领导机关用图以涉密性、便携性、易读性为特点,直观地反映重庆市及区县的自然、人文地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主要为市领导、市级领导机关和区县领导宏观决策和应急指挥等服务。地图印制了1000套,同时制作电子光盘,得到了好评。《重庆市地图集》是重庆历史上第一部由自己编制的综合性大型地图集,250多页的容量,集地图、遥感影像、图片、图表及文字于一体,是重庆市各部门宏观规划、决策、制定资源配置政策的重要基础依据。《重庆主城区影像地图》是重庆首部公开出版的遥感影像图集,采用最新的1:8000真彩色航空影像编制而成,城市核心区和外围地区分别采用了1:5000和1:1万成图,更加清晰、完美地展现出城市地理及山川风貌。
    《重庆交通旅游地图》平均两到三个月就要出一版。过去还是蓝图的许多城市建设项目,没有多少时日就已经变成了现实。尤其是直辖以来,重庆测绘部门公开出版了种类不同、样式不同的地图共20多版,这些地图部分是以专题地图的形式出现,目的是集中服务市民对某一内容的需求,如《重庆交通旅游地图》《重庆主城区图》《重庆市主城区导厕图》《规划便民地图》等。以《重庆市主城区导厕图》为例,集中标识了主城区所有的公共厕所,并免费发放给各出租车司机,同时在各大酒店的大堂及主城区所有中、高级公交车上的便民袋内供乘客查阅。

构建数字重庆

    重庆的特殊地位使得它的城市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一直得到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对重庆的总体战略部署中提到:“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真正使重庆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更新城市管理理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化、信息化建设,努力把城市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1年,重庆市政府批准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纲要》,对重庆测绘向信息化测绘发挥了积极的指导、推动作用。近几年,在国家测绘局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重庆市规划局快速推进数字重庆建设,助推信息化进程。今年4月,重庆市规划局组织的重庆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通,这标志着数字重庆建设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10余年来,重庆测绘人运用高新技术,完成了1:500至1:5万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地下管线地理信息数据库、多源多尺度的影像数据库,为数字重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庆市规划局有关部门根据用户需求分析,提出了数字重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框架,即面向不同应用层面的地理信息三大平台——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和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三大平台建设针对应用的不同各有侧重,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主要是针对传统依赖地形图的专业部门;政务地理信息平台主要是针对政府部门的日常管理;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
    在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目前已完成重庆市GPS综合服务系统一期、二期工程,覆盖重庆都市区范围和一小时经济圈,三期工程完成后将覆盖全市域。这一系统广泛应用于重庆市城市规划、天气预报、防震减灾、车辆导航、重大工程等领域。汶川大地震后,该系统先后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报研究所、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四川省地震局、重庆市地震局及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提供了大量地震前后的GPS数据,用于对地震趋势的研判及相关科研工作。
    在政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方面,通过与各政府机关共享和收集权威数据、将传统测绘成果资料信息化、与大型企业合作等方式,建成了房屋、公共交通、商业企业分布、医疗机构分布、门牌地址等多个专题数据库,极大地丰富了政务地理信息资源。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规划地理信息平台实现了环境容量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整合,为重庆市发改委宏观规划管理提供重要支撑依据。重庆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重庆市实景效果的三维模拟,为城市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可视化平台和分析工具,有效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在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对重庆区县进行调研时,结合政务地理信息平台编制的重庆市区情综合图为领导了解区县情况、开展区县城乡统筹工作提供了基础信息。
    在社会服务地理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以公交线路、公交站点、轻轨线路等为主的公交数据层,以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餐饮和住宿、山城导购等为主的数十个专题数据层。具有地名搜索、地图搜索、出行向导、专题地图等功能的数字重庆网站面向公众提供人们感兴趣的与位置相关的各种信息。
    此外,重庆市测绘部门还为规划、建设、环保、交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119消防指挥调度、公安安全保卫等建立了数十个专题类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平台,为政府专业管理部门提供了全新的辅助决策工具。
    数字重庆从酝酿到蓝图初现,其巨大作用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2006年8月10日夜,重庆市壁山县森林起火,市领导风尘仆仆地赶到火场。看着漫天的大火,面对一张地图,看着地图上描绘的山的走向、坡度、高程,一根一根的线条,听着消防指挥员一连串的专业术语,领导同志吃力地消化、分析……这时,一个急电打到了重庆地理信息中心,一个计算机模拟的三维空间地图立刻直观地摆在了市领导的眼前,山势、坡度、高程、林木、民居等等一目了然,只要确定当时的风向,就能指挥若定。基础的测绘加上3S的科技,让决策得以果断而迅速。
    汶川大地震之后,重庆作为重灾区的邻近城市,虽然没遭受大的灾害,但是,不断的余震还是叫广大市民人心惶惶。这时,主城420个开敞空间很快在重庆主流媒体及网站公布,让大家对应急避险的去处在心里有了一个底。这就是市地理信息中心应政府要求推出的重庆主城区开敞空间分布图。
    最近,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府召开的规委会上,与会者对市民高度关注的沙区交通改造方案进行了可行性论证。一个三维仿真平台把沙区交通路网天星桥—马家岩路段以及小龙坎环道立交项目真实地模拟投影屏幕,多种方案在多角度、多视角、多线路的比较仿真演示,区政府最终优选确定了最佳方案。这成为重庆主城区运用先进的三维仿真技术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科学决策的又一范例。

    在中国自然地理格局中,重庆处于东、西、南、北的交结点上,历来是我国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的区域。现在的发展,又给重庆赋予了新的使命,西部重要的增长极、统筹城乡的直辖市、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巴渝儿女的美好愿景正在步步走向现实,重庆的测绘工作也在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为重庆的科学发展再立新功。

 
返回列表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 
地址:成都市营门口路18号附44号 电话:028-83223983 87711546 传真:028-83223983 Email:cdxin.rui@163.com
版权所有 © 成都新瑞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090128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