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28-83223983 65819088
                87711546
手机:13618037680
传真:028-83223983
Email:cdxin.rui@163.com
   
[资料]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
作者:成都新瑞测绘  来源:新瑞测绘  浏览:1646次  更新:2009/10/27 9:59:42

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图测制是指在半径小于10千米的区域范围内,测绘人员采用各种测量仪器测制1:5000、1:2000、1:1000、1:500等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时,要使用不同的测量仪器,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测定出地形、地物的平面位置(方向和距离)与高程位置,根据地形图图式规定的符号,将地形、地物表示在图纸上。

  大比例尺测图的特点是:测区范围小,比例尺大,精度要求高,适用于测制校园图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底图等。

  在测量的实际作业中,这种图多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程序进行的。

  一、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就是在测区选择一些有控制意义的地面点,称为控制点,选择控点A、B、C、D……H组成控制网,然后选用合适的仪器和方法测定和计算出这些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这便称为控制测量。

  控制测量又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

  中学生可搞不与国家控制网相联系的独立测图,无论是测校园地形图或乡镇地形图,因建筑物多,树木多适合于用闭合导线作平面控制。所谓闭合导线即从一个假定点出发,最后仍回到该点形成一个闭合多边形,其测设过程包括选点与标志、量距、测角和平差等步骤。

  (1)选点与标志导线点要选在能控制周围地区便于安置仪器和便于保存的地方。相邻导线点间的地面应比较平坦且互相通视,以便量测。导线的边长是根据测图比例尺和测区的地形情况决定的。导线边长应大约相等,1:500和1:1000的测图,边长大约在50米~100米之间为宜。导线点最简单的标志方法是在地面上打一木桩,在桩顶上钉一小钉作为临时标志,若是沥青或水泥地可打一水泥钉。为测量时便于查找,应在导线点周围的地物上用红漆写明编号画上箭头并标明距离,最后画出选点略图备用。

  (2)量距导线上每两点间的距离应用50米或30米的钢尺或皮尺量出,丈量时应注意零米分划线的位置,以免量错。

  丈量距离一般需要3人,2人持尺丈量,1人记录。丈量时在前边拉尺的叫“前司尺员”,在后面的叫“后司尺员”。直线丈量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平地上丈量,一是在倾斜地面上丈量。平地上丈量的方法是直线丈量的基本方法。在平地上丈量时,要丈量的直线AB已在地面标定,A点为起点,于B点竖立一根标杆,即可开始丈量工作。其具体步骤如下:

  ①工作开始时,后司尺员将一根测钎插入起点,携带一个铁环,拿着钢尺(皮尺)的始端立于A点后面。前司尺员拿着钢尺未端,携带标杆和套在一个铁环上的10根测钎,沿着AB方向向B点前进,至一整尺距离时竖立标杆于地上,听从后司尺员的指挥左右移动标杆,待所持标杆确立在AB线上后,前司尺员用标杆的尖在地上刺孔为记。

  ②前、后司尺员都蹲下,前司尺员使尺通过小孔中央,然后两人同时将尺抖动并拉紧放在地面上,后司尺员使尺的零端分划精确对准A点标志,前司尺员对准尺的未端刻线插测钎于1点。这样就量完了一个整尺段。

  ③第一整尺段量完后,后司尺员拔出起点测钎套入铁环,前司尺员携带标杆和测钎,两人持尺同时前进,当后司尺员走到1处时,依前述操作方法作第二个整尺段的丈量,得2点。第二尺段量完后,后司尺员拔起1处的测钎套入铁环。这样逐尺丈量,并将丈量结果记入手薄中(如表4—1)。

表4—1距离丈量手薄

  测线名称:A—B日期:年月日量距:____

  尺型:5#钢尺(30米)天气:___记录:____

  

  ④丈量到终点B以前的最后一段,已不是一个整尺段,由后司尺员使尺上零分划线对准测钎,前司尺员读出零尺段的长度,丈量即告完成。记录员将整尺段数(后司尺员手中测钎数)和零尺段长度记入手薄中。

  ⑤全长计算公式为

  全长=整尺长×整尺段数+零尺段长

  AB全长为

  DAB=30×4+26.22=146.22(米)

  将计算结果填入手薄中。

  ⑥为了避免错误和提高丈量结果的精度,应自B点起按上述方法反量到A点。并将其整尺段数、零尺段长度和计算结果填入手薄中。反量DAB为146.26米。往返两次丈量结果合乎1/3000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146.24米作为丈量结果。否则,重新丈量。

  在倾斜地面上丈量时,如果地面起伏不大,为了获得水平距离,丈量时只要将尺拉成水平,用测钎在地而上标出悬空尺端的所在,就可整尺段地逐尺丈量而求其总和,。如果地面起伏较大不可能将钢尺(皮尺)全长拉平进行丈量时,可将一整尺段分成几段拉平丈量。在倾斜地面上丈量时,以由高向低丈量较为简便,因为由低向高丈量,后司尺员悬空执尺,要使尺的零分划线与地面点对准,比较困难。(3)测定水平角。可用大平板仪图解水平角。导线点间的水平距离已丈量出,再用大平板仪采取图解极坐标法把导线点的平面位置测绘到已裱糊在平板上的图纸上来。为此,先要了解并掌握大平板仪的构造、安置和裱板才能顺利地图解导线点。

  ①平板仪的构造。平板仪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平板和照准仪,另外还有对点器、水准器和长盒罗盘等附件。

  平板——由图板、基座和三脚架组成。图板一般为60×60×3厘米的方形木板。图板通过连接螺旋固定在三脚架上。

  照准仪——是用来瞄准目标、画方向线、测定距离和高差的仪器(在图解导线点时我们只用它来瞄准目标画方向线图解水平角,在碎部测量中才用它测距离和高差)。照准仪是平板仪的最主要部分,由望远镜、竖盘、支柱和直尺组成。望远镜用来看清远处的目标,它由物镜、目镜和十字丝三部分组成。竖盘用来读竖直角测高差,它由度盘和游标盘组成。度盘随望远镜的转动而转动;游标盘固定,不随望远镜转动。度盘上有若干刻划,每10°一注记,根据注记数可算出每分划的代表数直;游标盘上有零指标线用来读取度盘上的度盘和整刻划数,不足一个刻划的分、秒数在游标盘上通过某刻划的重合线读出。游标盘上刻划代表的是分秒数,一般每5分或10分一注记,根据注记可算出一个刻划所代表的分、秒数,竖直角的读数等于度盘读数加游标盘读数。照准仪的底部为一直尺,直尺与望远镜的视准轴相平行,望远镜照准目标时,沿尺边绘出的直线即为测绘方向线。

  对点器——是用以使图板对中的,它由叉架和垂球所组成。当图板水平时,对点器叉架的上臂尖端与下臂缺口位于同一铅垂线上,故利用对点器可以使图上的点子位于相应地面点的铅垂线上。

  水准器——是用来检查图板是否水平的。

  长盒罗盘——是供图板定向用的,长盒的两端有角度分划。两端零度分划的连线和盒子长边的外缘相平行,故当磁针位于零度分划时,可借助盒子长边在图上绘出磁北方向线。

  ②平板仪的安置。平板仪在一个测站上的安置,包括对中、整平和定向三项工作。由于它们之间互有影响,所以,总是先概略作一次定向、整平和对中,然后再以相反的程序精确地对中、整平和定向。其操作方法如下:

  对中——目的是使图上一点位于相应地面点的铅垂线上。对中的方法是,先使对点器的尖端对准图板上的测站点,然后根据对点器的垂球尖端,移动平板使垂球尖端对准地面上的相应点。精度要求是1:500测图垂球尖端离地面点的距离不得超过2.5厘米;1:1000测图为5厘米;1:2000测图为10厘米:1:5000测图为25厘米。

  整平——把水准器置于图板上,首先调整三脚架使图板略成水平,然后旋转脚螺旋,使水准气泡居中。

  定向——目的是使图纸上的方向线与地面相应的方向线一致。方法有两种:一是按磁针定向,定向时,将长盒磁针的长边与图板的一长边重合,在另一边画一方向线并画上箭头写上“北”或“N”,转动图板,使磁针指向零点,然后固定图板;用磁针定向的精度较低,一般只在首站测图时定图板方向用。二是按已知直线定向,作法是图纸上已有两个地面控制点已知点,将平板仪安置在其中一个已知点上,对中、整平后,把照准仪直尺边紧靠于图上已知两点连线上,转动图板,使照准仪照准另一个已知点(用望远镜中十字丝对准控制点木桩上的小钉),然后固定图板,这就叫按已知直线定向;为了保证精度,有条件的话,还要用其它一已知方向线校核。已知方向线愈长定向就愈准。

  在对中、整平和定向三项工作中,定向要求的精度最高,操作时要仔细。

  ③裱板。是平板仪闭合导线测量之前必须完成的一项准备工作。就是在平板上裱糊上一张绘图纸,若平板尺寸为60×60×3厘米,可把图纸裁成63×63厘米并对称平铺在图板上,用软毛刷在图纸上刷一层清水,待湿透后把四边用胶水粘在边框外侧,干后即可用于野外测图,测图完毕后,用刀片配合直尺把图纸切下使用。

  ④图解水平角。即用平板仪图解方向,把控制点测绘到图纸上。这是一条闭合导线。安置平板仪于控制点,在图纸的合适位置先假定1点的位置并在右侧注明点号1,对中、整平用长盒罗盘定向并画出磁北方向线,画上箭头标明“北”或“N”字样。用照准仪的直尺边贴靠图纸上假定的1点并以1点为轴瞄准地面上的导线点2(用望远镜中的十字丝中心瞄准2点木桩上的小钉),拉出直尺上的平行尺使之通过1点画方向线,在1~2方向线上按测图比例尺截取前面已用钢尺或皮尺量出的1~2的水平距离并在图纸上的2点右侧注明点号2,这样就在图纸上图解出了2点的平面位置。搬仪器到导线点2,安置仪器后,按图纸上的2~1已知直线定向,同法测出3点,依次施测其它各点。注意测其它点时都用已知直线定向,直到仪器搬到5点回测到1点为止。

  (4)平差由于在施测导线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误差,因此,最后由图解而得的1′点一般不会和1点重合。如果平板仪导线的全长相对闭合差不超过1/200(1′—1/导线全长),就可用平行线法进行导线闭合差的调整。闭合差1′~1可以认为是由各点的误差累积而成的。因此,在调整闭合差时,各点改正数的大小应与该导线点离起点1的距离成正比,改正数的方向和1′—1的方向相同。如:

  

  平差以后将图纸上多余的线划、点位及注记用橡皮擦掉,并把改正后的位置按规定的符号标出,同时在点位的右侧注出点号与高程(高程在高程控制测量后将成果补上)。

  (5)分板施测

  如果测区面积大,一板图测不下来,这时应在测区附设若干条闭合导线,每相邻两条导线间都要有至少两个公共导线点相接进行分板施测,将来拼接图纸时以公共导线点相接。

  2.高程控制测量

  地面控制点高程的测量工作称高程控制测量。测定地面控制点高程位置的方法主要有几何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两种方法,其中以水准测高程的方法较为准确。下面就介绍这种方法。

  (1)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来测定两点间的高差的。在A、B两点中间安置水准仪;在A、B两点上各竖立水准尺。当水准仪视线水平时,望远镜十字丝中横丝在A、B两尺上的读数之差,即为A、B两点的高差。设视线水平时,A尺上的读数为a,B尺上的读数为b,则A、B两点的高差h为

  h=a-b

  (2)水准仪是进行水准测量的仪器。水准仪的主要部分有望远镜和符合水准管,水准管是为保证视线水平而设置的。现在常用的水准仪为带有微倾螺旋的水准仪。

  在图中,基座上装有圆水准器,望远镜一侧装有符合水准管,旋转脚螺旋将圆水准器气泡居中使基座置平,再旋转微倾螺旋调整望远镜一端的高度,当望远镜上的符合水准气泡严格居中时,则视线位于水平位置。观察符合水准气泡是否居中是通过望远镜旁的一个小目镜实现的。当气泡不居中时,气泡两端的两半弧,不符合在一起,这时可转动微倾螺旋,使气泡两端的象符合。

  (3)水准尺这是水准测量的重要工具,有折尺、塔尺及直尺几种。水准尺面每隔一厘米涂有黑白或江白相间的分格,每分米有数字注记,注字是倒写的。

  在水准测量时,为了避免水准尺下沉,一般要求将水准尺立在尺垫上。

  (4) 水准高程控制测量的施测平板仪闭合导线各地面控制点的高程是用水准仪测定的。进行水准测量时,常因两点间的高差过大或距离太远,安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山两导线点间的高差,即使安置一次仪器能测出两导线点间的高差,也不能把所有导线点之间的高差全测出来,通常要分段和连续地进行测量工作。

  ①在距1点和2点距离大致相等的K1处安置水准仪,转动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严格居中。

  ②在1点和2点处各立水准尺,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旋转望远镜,用准星和缺口对准立在1点上的水准尺,调整目镜对光螺旋看清望远镜中十字丝,调整物镜对光螺旋看清远处1点的尺子,拧紧水平制动螺旋,调整水平微动螺旋使十字丝中横丝切尺上的数字分划,眼睛上下移动一下,看十字丝和尺上刻划是否相对晃动,若晃动再稍调一下物镜对光螺旋,直至不晃动为止,此称稍除视差。后转动微倾螺旋,使水准管气泡符合后,读出1点尺上的读数a1

  ③松开望远镜制动螺旋,旋转望远镜瞄准2点,同上一步骤读2点尺上的读数b1。当水准测量沿1→6方向前进时,a1称为后视读数,b1称为前视读数。计算2点对1点的高差,h1-2=a1-b1;当a1>b1时,h为正,说明2点高于1点;当a1<b1时,h为负,说明2点低于1点。

  ④然后将仪器搬到K2,1处水准尺移到3点,这时2点的尺子不动,只将尺面转向K1处的仪器。重复仪器在K1测站的步骤,读2点的后视读数a2和3点的前视读数b2。计算3点对2点的高差h2-3=a2-b2 。同理测得各点间的高差,则1、6两点的高差为:

  h1-6=h1-2+h2-3+……+h5-6

  =(a1-b1)+(a2-b2)+……(a5-b5

  

  即6点对1点的高差等于每一相邻点高差h1-2,h2-3……h5-6之和,也等于后视读数总和减去前视读数总和。水准测量观测手薄如表4—2。

表4—2 水准测量观测手薄

  

  (5)水准高程测量的精度要求和平差计算在检查外业观测手薄没有错误和外业校核符合精度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水准测量的内业平差计算。

  水准测量的外业校核有测站校核和路线校核。

  测站校核是在同一测站用两次仪器高测定高差的方法进行的,即在测站上测出一个高差后,将仪器升高或降低约10厘米以上再测定一次,对于等外水准测量,同一测站测得的两次高差相差不大于8毫米时,则取其平均值作为本测站测得的高差。测站校核能及时发现错误,但不熊发现立尺点是否有错误。

  路线校核又分为两种情况,在相当于平板仪导线组成的闭合水准路线中,设A点的高程为已知,可从A点测出1、2、3、4点的高程,再测回A点,这个闭合线路的高差总和应等于零,若不等于零时,其差值等称为高差闭合差。高差闭合差△h应小于米否则重测。当各测点不形成闭合线时。则可采用往返测的办法进行校核,郎从起始点依次测出各点的高程,直至最后一点,称“住测”,又从最后一点依次测回起始点,称“返测”,实际上仍然可以看成是一条闭合路线,校核要求与闭合路线相同。

  水准测量经过测站校核和路线校核,完全符合质量要求后,即可进行平差计算,举例如下:

  在闭合水准路线的平差计算中,先计算高差闭合差。如前面的闭合水准路线图所示,在此闭合导线上共安置了16个测站,测了16个高差,高差总和为

  0.684+0.125+0.356-0.475-0.670=0.02米

  0.02米即高差闭合差。高差闭合差的允许值应为

  △h=毫米==±32毫米

  测量结果符合要求,故可进行平差。因各测站的观测精度相等,则可认为闭合差△h的大小和测站数成正比。闭合差的调整可将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于每个测站所测得的高差中。例题中,每个测站的改正数为

  -0.020/16-0.00125米

  改正后的高差总和应等于零。根据改正后的高差,求得各点的高程。

  H1=50.000+0.684-2×0.00125≈50.682(米)

  H2=50.682+0.125-3×0.00125≈50.803(米)

  H3=50.803+0.356-5×0.00125≈51.152(米)

  H4=51.152-0.475-2×0.00125≈50.674(米)

  HA=50.674-0.670-4×0.00125≈5.000(米)

  把计算结果填在表4-3内。

表4-3 闭合导线平差表

  

  平差以后的各导线总高程补写在图纸上各导线点右侧的注记分母上。至此控制测量工作结束,即可转入碎步测量。

  二、碎部测量

  1.加密控制点的测定

  碎部测量是以控制点为基础做测图工作。在大比例尺测图时,测站至目标的最大距离一般在100米左右,因此,安置一次仪器只能测周围100米以内的地形地物;有些地形、地物由于通视不好或距离太远,可能在任何一控制点上安置仪器都测不到图纸上去。为了保证足够的测图精度,必须在原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控制点。

  加密控制点的方法有多种,这里只介绍一种常用的支点法。把大平板仪安置在离待加密一点附近的一个控制点上对中、整平,用已知直线定向完毕后用皮尺量出仪器高(控制点上小钉至望远镜横轴中心的距离);在塔尺上相当于仪器高的位置拴一色彩显明的橡皮筋作标记。在地面上待加密的点位上钉一木桩和小 钉,把塔尺垂直立于小钉上。观测员操作照准仪以图纸上相应控制点为轴照准远方的加密点位上的小钉画出方向线,这时抬高或降低望远镜,使望远镜中的十字丝中横丝对准塔尺上的橡皮筋,并使游标盘上水准气泡居中,读出上、下丝在尺上的读数和竖直角读数,若上下丝读数之差用ι表示,竖直角用α表示,仪器高用i表示,中丝在尺上的读数用L表示,则控制点至加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D可按下式计算:

D=Clcos2α

  式中C叫做视距乘常数一般设计为100。

  用计算器按此式算出水平距离D,按测图比例尺在已画方向线上截出这段距离并标出点位写上加密点号。两点间的高差h可按下式计算:

 

  由于中丝读数就是仪器高,故式中后两项可消去变为:

 

  用计算器算出蒿差后待用。把整个过程视为柱测。搬仪器至加密点,在控制点上立塔尺重复上一过程的工作算出返测的水平距离和高差。若两次测得的水平距离之差与水平距离之比小于1/200即符合情度要求,按两个水平距离的均值在图纸的方向线上移动点位平差,至此加密点的平面位置就确定了。高程位置要看往返两个高差之差是否小于6厘米,若精度合格可取均值作为两点之间的正确高差,待定加密点的高程H=Hh。计算出高程后,写在图纸加密点点号注记的分母上,即告完成。以后测图时,这一点可当控制点使用。

  2.碎部测图

  碎部测量的任务是将地形地物测绘成图。这是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级控制点均可作碎部测量的测站,施测周围的地形地物。

  (1)地形图图式 对于地面上各式各样的地形地物,应当用最简单、最明显的符号把它们表示在地形图上,这些符号叫做地形图图式。地形图图式主要分为:地物符号、地形符号和注记符号三类。各种符号随测图比例尺大小而详略有所不同,测图时应按国家统一颁布的《地形图图式》表示地形地物。图式可在当地测绘部门购买。现将1:500、1:

  1000的地形图常用图式示例如下:

  (2)等高线 测图时,地面的高低起伏变化是用等高线表示的,等高线是按基本等高距勾绘出来的。大比例尺测图对等高距的规定如表4-4。

表4-4 几种测图比例尺的等高距

  

  (3)大平板仪在一个测站上的碎部测图工作 主要包括测站上的准备工作、测量碎部点、地形图的绘制三步。

  ①测站上的准备工作。把大平板仪安置在某一导线点上,对中、整平用已知直线定向,然后量出仪器高i,并在视距尺上用明显标志(如橡皮筋、红布条)标出这一高度,还要将仪器高i记入手薄中。

  ②测量碎部点。就是测定测站点周围的地物和地形的特征点,对每一个特征点要测定它的方向、水平距离和高程。具体步骤如下:

  做好定向工作以后,用照准仪的直尺边贴靠图板上的相应导线点点位,并以它为轴用望远镜瞄准立在地物点或地形点处的视距尺,利用望远镜的制动螺旋和微动螺旋使中丝瞄准尺上等于仪器高的标志,读三丝读数;转动望远镜游标水准管的微动螺旋,使竖盘游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读竖盘读数。记录员要把观测数据一一记入测量手薄(表4-5)的相应栏内。立即用计算器根据公式计算出测站点到碎部点的水平距离和碎部点的高程,并记入手薄的相应栏内。根据计算出的水平距离和高程,拉动照准仪上的平行尺通过测站点位按测图比例尺截取距离标出点位,若是地形点还要在点位右侧注记高程。当望远镜视线被障碍物(如树枝)阻挡,不能瞄准尺上仪器高的位置时,可瞄准任意位置S,并记入中丝读数读数栏内,以便计算高差时用。

表4-5 视距测量手薄

  日期:测站5 H5=47.36米

  仪器高 i=1.34米 C=100

  

  在测站上,每测20~30个碎部点之后,就要检查起始方向是否正确,以免因缺乏检查造成错误,引起返工。如何选择碎部点呢?对于地物主要是测出轮廓线上的转折点,也不是所有的转折点都测,一般规定:只有在图上偏离直线0.4毫米的点才需测出,测出的点据相互关系按图式符号表示。对于地形主要是测出地性线上的方向转折点和坡度变换点,除此之外,在坡度一致的线段,还要参考表4-6给出的间距,测定足够的地形点。

表4-6

  

  ③地形图的绘制。测图员每观测一定数量的碎部点(20~30点),并检查无误后,即根据图板上所测各点点位进行地形图的勾绘。对于地物,用三角板和5H铅笔把相邻点连接起来,组成它的外廓形状。例如房屋,是把相邻的房角点用直线连接起来,而道路、河流等,在其弯曲部分则要逐点连成光滑曲线。对于地形,则是根据地形点来勾绘等高线。因为等高线必须通过成整米数(或整分米数)的高程,但测出的地形点高程,多数不是整米数或整分米数,所以,先要按地形点的高程用内插法求得等高线上一些点子的位置,再行勾绘。

  地形图要边测边绘。对于地物,应立即用相应地物符号表示。当测出一定数量的地形点后,即可用图解法勾绘等高线。在把本站的工作全部清理完毕后,才可搬到下一站工作。

  3.图幅的拼接和整饰

  测区面积较大时,整个测区必须分为若干图幅分别进行测绘。由于测图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差,这样就易使相邻图幅衔接处的地物轮廓和等高线不会完全吻合。左边是图幅Ⅰ,右边是图幅Ⅱ。两图拼按时,出现了铁丝网、道路以及同一高程的等高线位置都不甚衔接。一般规定:明显地物(如房屋、道路等)位置偏差,不得大于2毫米;不明显地物,不得大于3毫米;同一等高线的平面位置:在平地上不得大于相邻等高线平距的1/2,在山区不能大于相邻等高线的平距。如果在接图容许误差以内,则可进行修改。

  为了合理地拼接相邻图幅,规定测图时每幅图的东边和南边,都要测出重叠公共导线点连线以外0.5厘米:如遇有居民地或建筑物时,则要测出以外1厘米。拼图时,用宽3~4厘米的透明纸条先蒙在图幅的东衔边上,把两幅图的公共导线控制点和靠近导线点连线的地物和等高线描在透明纸上,然后将透明纸条按公共导线点连线蒙到右图幅的相同控制点连线上,这样就可检查出相应地物和等高线的偏差情况。如偏差不超过上述规定,则取平均值改正原图。在有些情况下,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判断,以求得更合理地修正位置。

  接图工作完成以后,按下列要求对所测地形图进行清绘和整饰。

  首先,清理图面,用橡皮擦掉一切不必要的线条,按规定图式符号对地物和地形进行清绘着墨。

  其次,等高线应是圆滑曲线,如发现有不合理的地方,应查明原因,加以改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应清晰合理。

  再次,墨色要浓黑,线划要圆滑均匀,图形要细致美观,符号和文字注记的位置应附合图式要求。

  最后,绘出图廓,注出图名、比例尺、测图单位和日期等。

 
返回列表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 
地址:成都市营门口路18号附44号 电话:028-83223983 87711546 传真:028-83223983 Email:cdxin.rui@163.com
版权所有 © 成都新瑞测绘仪器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仕航软件 备案号:蜀ICP备0901281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