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合肥市市辖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数字化地籍测量,提出了如何在野外及时准确的采集大量的数据以及采集的要点与技术要求。
关键词:数字化,过程,方法,技术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内容(英语)
关键词(英语)
目 录
1. 工作概述 4
2. 工作范围及工作安排 4
3. 技术设计 6
3.1技术路线 6
3.2技术方案 7
3.3已有资料利用 7
3.4坐标系统 8
3.5权属更新调查 8
3.5.1基本要求 8
3.5.2作业流程 13
3.5.3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14
3.5.4提交成果 25
3.6 数字化地籍测量 26
3.6.1基本要求 26
3.6.2作业流程 28
3.6.3 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 29
3.6.4 提交成果 46
3.7 土地利用现状测量 48
3.7.1基本要求 48
3.7.2宗地内部的土地利用现状测量 49
3.7.3 宗地外部的国有土地利用现状测量 49
3.7.4集体土地利用现状测量 51
3.7.5注记 51
3.7.6 权属界线的测量 51
3.7.7土地利用现状的测绘要点 51
3.8 检查和验收 54
3.8.1权属调查成果检查 54
3.8.2控制测量检查 55
3.8.3图件检查 56
3.8.4数据检查 57
3.8.5初步验收 58
4. 结束语 59
前 言
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管理工作的加强,地籍测量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日新月异,各地对地籍图的需求将急剧膨胀。地籍测量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澄清城镇土地的属性、位置、面积、用途、经济价值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全国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权属调查是查清每宗地使用者的使用权依据、位置、界址点状况及行政归属等。地籍测量工作包括城镇辖区的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碎步测量及面积量算汇总等。成果要求地籍图要反映出十大类、二十四小类土地类别,测算出各宗地界址点位坐标。宗地图要显示四邻界址边长、面积、属性等,需采集大量数据、内业计算量大而烦琐,两种图件,要求各异。现代地籍综合运用了信息工程、电子技术、光电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和方法,并建立了网络数据库,为逐步实现地籍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采用常规测量方法要达到规程要求难度很大,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及时准确在野外采集大量的数据。本文主要通过对合肥市庐阳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作,总结出野外采集数据的方法和要素的采集取舍等技术问题。
1. 工作概述
合肥市是安徽省会,位于安徽省中部,属江淮丘陵地区,东与滁州市、西与六安市、南与巢湖市、北与淮南市交界。地理坐标为东经116°41′— 117°53′,北纬31°30′— 32°38′,全市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7497.66Km2。市辖区位于合肥市中部,辖4区、29个街道、8个镇和5个乡,面积约600 Km2,是实施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程的主要区域。
合肥市庐阳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是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程的一部分。由河南省地质测绘院承担。该项目作业时间计划为2003年11月至2004年8月,面积约21.0平方公里,测图比例尺为1:500。要求完成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权属调查,地籍和地形要素采用野外全解析数字化测量。
2. 工作范围及工作安排
合肥市庐阳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程在合肥市二环路以内。测区北部以砀山路为界,东部以板桥河为界,南部以南淝河、银河公园、包河公园为界,西部以雨花塘、黑池坝及部分环湖东路为界。
庐阳区平均海拔22米。南部为合肥市老城区,房屋密集,车流量大;北部岗丘起伏,给外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合肥市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16度左右,平均年降雨量1000mm-1200mm。
为按期、优质完成本次数字化地籍调查项目,成立测绘项目部。负责接受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统一指导,负责该工程项目指导、协调、资源提供等工作。测绘项目部下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经理部: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工作。项目经理部即为本项目施工负责人,负责本工程项目内、外业生产的生产安排、人员配置、仪器物资调度、生产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和业主日常联系工作等总体运营;项目经理部技术负责人负责编写设计书和工作计划,监督工程实施、解决技术难题、二级质量检查等技术管理工作。各级专职检查员负责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情况和产品质量检验、及时解决作业过程与检查中的技术问题,并负责对发现的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本工程拟投入作业人员45人,投入全站仪10台套,笔记本电脑6台,台式微机10台。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权属调查、地籍和地形要素采用野外全解析数字化测量的内外业生产工作。
3. 技术设计
3.1技术路线
本次地籍更新调查和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项目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如下技术路线:
(1) 采用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野外全解析数字地籍测量一步到位工作模式,同一地块调查和测量工作由同一小组完成,大幅度减少工序衔接问题;
(2) 采用国内优秀的商业化测图系统软件CASS 5.1和自主开发测量软件相结合,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同时,提升调查成果科技含量;
(3) 采用统一提供的软件将地籍调查成果全部录入计算机,地籍测量数据按照统一规定格式加工处理,为建立合肥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4) 采用“套作”技术,即将权属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字化地籍测量、资料建库、数据加工等工序在时间上作一定量穿插作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工作效率;
(5) 采用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调查和测量工作,确保工程实施进度和成果质量总体达到优级。
3.2技术方案
(1)《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技术方案》系列
①国有土地权属更新调查技术方案;
②全解析数字化地籍更新测量技术方案;
③数据交换格式(VCT);
④地籍图补充图式。
(2)《地籍档案整理技术方案》
(3)《合肥市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4)《合肥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方案》
3.3已有资料利用
(1)控制资料
合肥市测绘院提供的三、四等GPS控制资料和本工程2004年1月测量的一级导线控制成果,各级控制点经实地检测合格后,均可以作为二级导线加密控制、图根控制网测量的起算点,亦可作为界址点和细部点坐标采集的测站点。
(2)地籍资料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历年来已在本项目区开展了大量的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发证率达到60%。本次调查时应将各街坊地籍资料调阅,复印权属调查表和发证附图,并在实地进行核查,充分利用已有地籍资料。
(3)图形资料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1:1000、1:2000地籍图和1:1000航片、合肥市测绘院测绘的1:500地形图,可作为本次调查和测量的工作底图。
3.4坐标系统
(1)平面坐标系统:1980年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117度。
(2)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
3.5权属更新调查
3.5.1基本要求
权属调查的全过程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调查的对象必须是土地登记申请单位(或个人);调查的依据是经过审核认为有效的权源证件;调查的重点是现场核实权源证件、确界、勘丈界址边长和绘制宗地草图,查清每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用途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调查的结果是要求取得一份合格的宗地调查资料及将调查表格录入计算机进行管理,为地籍测量提供合法、有效、可靠的依据,为建立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优质基础。
(1)行政区、街道和街坊划分及编码
行政区采用一位字母码编排,使用现行的行政区第一个汉字的第一个汉语拼音大写字母为字母码,庐阳区代码为“L”,建库时将其与国家行政区划代码表规定的6位数字码相对应。
依据现行的行政上的街道(乡、镇)的管辖范围来划分,街道(乡、镇)代码采用行政区划代码提供的方法进行编码,街道(乡、镇)代码仅作为统计汇总使用,不作为正式地籍号的组成部分。
街坊以相对稳定、不易发生变化的道路、河流等自然线形地物来划分,在区级行政界内采用2位数字码,从“01”开始统编街坊号,街坊代码作为地籍号的组成部分。本次更新调查原则上沿用原街坊划分和编号。
(2)宗地编号与权利人编码
宗地编码采用3位数字码,在街坊范围内从“001”开始按“弓”字形统一编排。
一宗地内只有一个权利人的,其用户编码为“000”;一宗地内有多个权利人的,采用3位数字码,作为用户编码,从“001”开始统一编排。
(3)地籍编号
地籍号由“区代码+街坊代码+宗地编码”组成。其中:区代码采用“一位字母码”,街坊代码采用“二位数字码”,宗地编码采用“三位数字码”,如:L08009庐阳区第8街坊第009宗地。
在地籍调查之前,为保证地籍编号的唯一性,掌握街坊内宗地总体情况,应预先设定地籍编号。一个街坊地籍调查全部结束后,应在街坊范围内从“001”开始按“弓”字形统一编号。
(4)宗地用途分类
宗地用途分类采用2001年颁布实施的土地分类标准《全国土地利用分类》(国土资发[2001]255号),以土地用途为主要依据。
对有多种用途的宗地,以其中一种主要用途作为该宗地的地类。但宗地内部的所有地类,应当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要求使用地类界线进行划分,做到不重不漏,满足图形剖分的要求。
(5)宗地划分
a) 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宗地,即被权属界线封闭的地块;
b) 土地使用者共同使用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可划分为共用宗地,简称共用宗;共有使用各权利人独自设立分宗,按从下至上(楼),从东至西(平面)、自北向南(平面)方向编权利人分宗地籍号。
c) 小区、新村、成片住宅区及类似社区的,其外围界线应当根据有效的权属来源材料确定,权属来源材料主要以市国土资源局发放的土地证为准,外业核实;内有独立大院的独立设宗;同一单位或几个单位共同所有的建筑物应独立设宗;敞开式的以其内部公用道路(一般指组团级以上道路、不含宅间小路)为界分割成数个共用宗,原则上按一幢楼划分为一宗地;小区内公用的基础设施、道路、绿化等用地,暂不设宗调查,但需要根据《土地分类》标准,使用地类界线划分土地利用类别,调查土地利用类型,测量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地面积,同时闭合到外围界线;
d) 私房能独立设宗的设宗调查,成排连体房屋,设为共用宗,调查到户(权利人);
e) 大宗地中包含小宗地的(宗包宗),大宗、小宗各自独立设宗调查;
f) 未发证的公用广场、停车场、道路、绿化用地、市政设施等暂不设宗调查,但需要用地类界线划分土地利用类别,调查土地利用类型。
(6)其它要求
已发证的宗地,要求提供土地证复印件,经与原土地证核对,按照以下情况分别处理:
a) 界标物未发生变化,经指界人现场指界,界址位置清楚,设置永久性界标,填写调查表,本宗指界人应在地籍调查表签字盖章,原相邻单位的签字或盖章的表格、图件复印后,作为权属调查表的附件。
b) 界标物发生变化,经相邻双方指界人现场指界,界址位置清楚,设置永久性界标,填写调查表,本宗指界人签字,邻宗指界人应在地籍调查表上发生变化的界址位置签字盖章。
c) 权属发生变化,按照原土地证的内容调查,并书面通知土地使用者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未发证的单位用地,要求提供有效的权源资料,经相邻双方指界人现场指界,无纠纷的,设置永久性界标,填写调查表,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并书面通知土地使用者办理土地登记手续;
未发证的个人用地,要求提供有效的权源资料,经相邻双方指界人现场指界,无纠份的,设置永久性界标,填写调查表,由双方指界人在地籍调查表上签字盖章;
小区、新村、成片住宅区及类似社区内设置的共用宗,设置永久性界标,只填写调查表,一般不要求签字盖章;
土地的他项权利需要调查;
有纠纷的界址,根据土地的使用现状设置临时性界标(白色漆标或木桩);
分批征地的,除权利人或主要用途等情况不相同不能合并为一个宗地之外,合并为一个宗地。
本次调查,对有纠纷或权属争议的宗地、界线、界址点,要认真记录纠纷原由,并使用规定的界址、界线表示争议,不要求调查单位解决或处理土地权属争议问题。
3.5.2作业流程
准备工作 宣传、培训、准备工作图,办理调查工作证,拟订调查工作计划,制做、购置和领用标志、表格、材料,复制已有地籍资料,对已有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
发送通知 熟悉工作区(街坊)宗地分布等情况,拟定街坊调查计划,发放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通知书和指界通知书。
实地调查 收取权源材料和回收指界通知书,现场调查核实界址线、设置界标,丈量界址边长、现场绘制宗地草图,填写调查表等表格、双方签字盖章。
资料整理 逐步完善调查资料,绘制宗地关系略图,按街坊统编宗地号和界址点号,根据测量成果最终完善调查资料并输入计算机。
单位自检:自查、互查和一、二级技术检查
预检:检查组对资料、成果进行20%的抽查和重点检查。
初步验收:项目组对资料、成果进行重点检查。
|